紋銀飾品是什么銀
市面上有紋銀飾品,可是紋銀飾品是什么銀呢?與925銀有區(qū)別嗎?
紋銀:也稱“足紋”,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,清廷規(guī)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,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。紋銀成色是93.5374。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,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水。習慣上每百兩紋銀須升水6兩才等于足銀。
紋銀并非實際的銀兩,而是用于折算各種成色的金屬銀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,即虛銀兩,包括關平、庫平、市平、漕平等種類。按照清朝的官定標準,足色紋銀的成色為93.5374%,稱為“十足成紋”。清制規(guī)定紋銀一兩等于制錢1000文,但乾隆朝之后,由于私鑄劣錢增多和白銀外流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錢賤銀貴的現(xiàn)象。
采用紋銀作為貨幣單位的原因在于,中國古代實際流通的銀兩成色不一,名目眾多,有“元絲”、“青絲”、“白絲”、“水絲”、“西鏪”、“石鏪”、“柳鏪”、“茶花”、“茴香”、“單傾”、“雙傾”等多種名色,這些種類不同的金屬銀需要折算為全國統(tǒng)一的計量單位,以便于統(tǒng)計稅收。
在實際流通領域中的金屬銀,成錠者稱“寶銀”,即鑄成元寶形式的銀錠。由于各地寶銀成色不一,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地名,或申水標準,如蘇寶銀、武昌寶銀,足寶、二四寶、二五寶、二六寶等等。“二四寶”即每五十兩貼水二兩四錢,一錠五十兩的“二四寶”銀錠折算為五十二兩四錢標準紋銀。寶銀的成色通常全都高于紋銀。
***戰(zhàn)爭之后,銀兩、銀元在中國同時流通,但官方統(tǒng)計賦稅、制訂預算、對外賠款時仍使用庫平兩和關平兩紋銀作為計量單位。1933年******宣布廢兩改元,紋銀退出流通領域。
紋銀又稱“925銀”,紋銀通常是用92.5%銀加入7.5%銅混合成。由于摻入了銅,其制成品在打磨后的光澤比足銀耀眼美麗,而且又因為摻入了銅所以用時間長了就會發(fā)紅。